点击图片,即可免费学习!酒渣鼻病例一

姚某某,女,29岁,职员。年3月25日因酒渣鼻3年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鼻部油脂溢出多,鼻部红斑、丘疹,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出现脓疱,伴瘙痒,自行抓破后反复发作,外涂药物(具体不详)无效。故来我院就诊。鼻部皮肤发红,有红色丘疹,脓疱,粉刺,油多,鼻头肥大。面部痤疮。红斑丘疹,血丝外露。失眠。二便可。舌苔黄腻质常脉弦。

诊断:酒渣鼻。

辨证:肺胃热盛。

治法: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方剂:楂曲平胃散合清肺饮加减。

药物:生山楂20g、建曲20g、厚朴15g、陈皮15g、苍术15g、生甘草6g、枇杷叶15g、黄芩15g、栀子15g、薏苡仁30g、漏芦30g、龙齿30g、牡蛎20g、重楼20g、蜜百部30g、南鹤虱10g、地肤子30g、磁石30g、徐长卿1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每次ml,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以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后外擦皮损处。

二诊:服药后油脂明显减少,红斑亦减少。自诉胃部不适,恶心欲吐。余无特殊不适。舌苔黄腻质常脉弦。上方服后有效,守原方加藿香15g、佩兰15g芳香醒脾,和胃降逆。再服14剂。

三诊:皮疹较一诊明显减轻,油脂减少,色红减轻,时有瘙痒,仍失眠。舌苔黄腻质常脉弦。守上方去藿香、佩兰,加茯神20g、远志10g、白术15g宁心安神,健脾除湿。再服14剂。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皮疹明显消退。

病例二

曾某某,女,38岁,个体。年3月25日因酒渣鼻半年就诊。半年前患者三角区皮肤发红,边界清楚,后皮肤发红持续不退,油脂分泌旺盛,外用卤米松一个月余,上述症状仍反复,为求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现鼻面部皮肤发红,以三角区为主,红色丘疹,油多,鼻头稍肥大。头部脂溢性皮炎,脱屑多。二便精神尚可。舌苔薄黄,质常,脉弦。

诊断:酒渣鼻。

辨证:肺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方剂:清肺饮合楂曲平胃散加减。

药物:枇杷叶15g、黄芩15g、炒栀子15g、薏苡仁30g、漏芦根30g、生山楂20g、建曲20g、厚朴15g、陈皮15g、苍术15g、甘草6g、生百部30g、南鹤虱10g、重楼20g、天葵子10g、山慈菇10g、苦参10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15g。14剂。日1剂,分3次服。外用浓茶水调二味拔毒散涂擦皮损处,清淡饮食。

二诊:无新发皮疹,发红减轻,油脂分泌减少,舌苔薄黄腻,质常,脉弦细。服药后有效,守上方去厚朴、苍术,加丹参10g活血化瘀,猫爪草10g软坚散结,再服7剂。

三诊:服药后鼻头皮肤正常,周围皮肤色红明显减轻,三角区少许皮疹,油脂减少。脾为后天之本,疾病后期加强健脾除湿、软坚散结之功。上方加四君子汤,具体药物为:枇杷叶15g、黄芩15g、炒栀子15g、薏苡仁30g、漏芦根30g、生山楂20g、建曲20g、南沙参30g、茯苓20g、生白术15g、甘草6g、生百部30g、南鹤虱10g、重楼10g、山慈菇10g、苦参10g、夏枯草20g、白花蛇舌草15g。连续再服14剂巩固。随访2月未复发。

按语

酒渣鼻相当于中医外科文献所指之“酒糟鼻”,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糟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糟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清代《医宗金鉴》说:“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痛,……”此论述指出酒糟鼻是由肺脾病变以致湿热之邪郁滞鼻、面部而生。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皮肤病包括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肺,故应从肺论治,当然有些皮肤病也累及皮下之肌肉,而肌肉乃由脾所主,故有时亦需同时治脾。因此,艾老常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清肺饮清解肺热,楂曲平胃散健脾除湿。配以猫爪草、生百部、南鹤虱等杀虫药,增强疗效。

小结

本病患者大多表现为鼻面部三角区皮肤发红,有红色丘疹、脓疱、粉刺,油多,鼻头肥大,舌苔黄腻,质常,脉滑,属典型的脾胃湿热,郁久化虫。故以楂曲平胃散为主方健脾除湿,加用百部、南鹤虱、猫爪草、苦参等杀虫止痒,地肤子祛风止痒,重楼、天葵子、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病久必瘀,以丹参活血化瘀。并用浓茶水调二味拔毒散外敷,针对病机,标本兼顾,内外同治,共奏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之功。

文章内容节选自《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艾儒棣》

扫描报名免费直播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yy/1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