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经典名方甘露饮
?42: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甘露是一个清雅甜爽又通俗的词汇,最早见于《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合谋降下来的甘露,自然是神灵之精,其凝如脂,甘如饴,于天于人,都是瑞象,好事情的象征。 此吉祥之名用于医药,便是《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 饮用后,犹如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清凉芬芳。可治男子女人小儿胃中邪热引起的多种病症,尤其是口臭。 胃中邪热,便是通常所说的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因爱喝酒、爱食辛辣、过食肥腻美味,助火生热。再或因肝胆之火引起。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 热郁胃中,熏蒸肝胆、胆液不按常路行走,一拐就拐到了肌肤,致生黄疸病,身面全黄。或是肢体微微发肿。以及胸闷等。 火邪上炎,可达口部,致口臭,齿龈肿烂,牙根露出,口舌生疮溃疡,咽喉肿痛,疮疹。 肝火犯胃上炎,由于肝开窍于目,故可引起眼帘常垂闭,或是眼睛红,肿痛等。 火热下迫,可达肠道,致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发烧等。 饮此甘露后,以上症状都可以缓解 甘露饮组成: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胃气主降,枇杷叶入胃经,不仅清胃热,还和胃利尿降胃气,将上炎的胃火降下来。 又肾为胃之关,肾关不利则胃气不转,由此,滋肝补肾的生地、熟地便带着任务出场。生地性寒味甘,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由生地制成的熟地,药性变微温,味甘,补血生津、滋肾养肝,偏于养血补肾。 二者合体,不仅能滋阴生津,补血润燥。还具有了一清热一补益的扶正祛邪之效。什么疮疹、赤目肿痛,二便问题都易得到解决。为人体的甘露之景象打基础。 天冬则像个急先锋,滋阴清热,养阴润燥,解咽干口渴,还咽部口部以舒适。 麦冬虽以养阴润肺为主,却能入胃以养胃液,益胃生津、开胃进食,治喉痹咽痛、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症。 麦冬跟着天冬,生津增液、滋阴润燥,养胃润肠,八面玲珑,顾护周全。 枳壳是理气宽中,行滞消积方面的专家。自带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反胃,消食等功能。能令胃气通泰爽利。 山茵陈,属淡渗利水的高手,可去脾胃湿热。由于黄疸的病机是湿,故而湿热一除,黄疸之病也可解决,同时还能令肠胃舒舒适适。 黄芩则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高手,一样的能去黄疸。火一泻下来,湿气被烘干,热气得清除,胸闷呕恶,湿热胀满、黄疸,目赤肿痛、甚至疮疹等便无藏身之地。 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也是清热养胃的高手。 甘草这个和事佬,不仅调和诸药,还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助清胃火。 多药共用,共治病症。 另,如果仅仅是治口臭,牙宣,赤眼,口腔溃疡,一切疮疹已散未散者。则可将麦冬替换成犀角,由于稀少,犀角一般是用水牛角代替,其性味苦寒,活跃于心肝经,不仅更增清热、凉血、解毒之效,更因其长于头部,比类取象,更适于胃火上炎之症候。 一个问题:此方如何服用? 将上药捣烂为细末。每次用水煎二钱,去滓,便成甘露之饮,神灵之精。温服。 一个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爱好者情况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 注: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ks/17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世界都在封杀它是最强致癌物,却在中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