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再过两日,就将迎来大雪节气,但这几天的北京却还是灿日当空,气温也舒适宜人,俨然一幅难得的冬日暖阳景象。说好的大雪哪去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大雪”节气到来,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如此一来,不知北京的大雪纷纷要等到何时才能降临。

翘首以盼的雪景一时半晌还看不到,那就到诗中、画中去寻找雪的踪迹吧,虽不能亲眼所见,但诗画中的雪景也别有一番滋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王维年少时,他就写下著名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这位后来被诩为“诗佛”的王摩诘一生都生活在北国,他的相思植根于北国。

身在北国的王维,对雪情有独钟。

▍王维《江山雪霁图卷》局部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写于一个下雪的冬日清晨。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隔窗听到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开门,眼前只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雨雪霏霏,飘洒在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更加宁静,皑皑的积雪使人更觉庭院宽广清闲。在这样的雪景中王维想到了好友胡居士,想必他正坦然地高卧在家中,柴门依旧紧关。

▍王维《雪溪图》

纷飞的大雪不知怎的跟红豆一样,总能勾起人的相思。同样的大雪,王维还写下了《雪中忆李楫》:

积雪满阡陌。

故人不可期。

长安千门复万户。

何处躞蹀黄金羁。

王维的边塞诗尤为著名。“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这些诗句生动展现了冬日里边疆将士的疾苦生活。

王维爱用诗句描写雪景,也爱用水墨画雪,他可以说是一位画雪的专家。他的雪景图,光是《宣和画谱》(北宋宣和年间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中记录的,就有26幅。

王维的画风别具一格。

▍王维《长江积雪图》局部

他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林清玄

▍王维《袁安卧雪图》

王维喜爱雪景也许和他痴心佛学有关,洗彻纤尘的画中世界自然空灵,宁静致远,充满禅家的寂然意味。

咏雪

清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世人皆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三绝”,诗篇文采斐然。

然而一二三这样数数也能算作诗?这首《咏雪》的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郑板桥路过一处凉亭,见有人赏雪饮酒,他在一旁听了很久,却没有发现他们吟出一句好诗,知道这伙人无非是附庸风雅,半通不通。郑板桥此番行来,一直在寻思着治疗咳嗽的药方,未料那伙“文人”有兴邀他入座,饮上几杯,并邀请他吟诗。郑板桥正想着药方里的枇杷叶该用几片,于是脱口而出:“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那伙人听了,捧腹大笑:“这也是诗呀!”

郑板桥这才发现自己失言:“你们是要诗呀?好,好,请听三四句好了。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原来第一二句确实不像诗,三四句却是绝妙诗句,意境极佳。“文人”中有人站了起来,想动问他是何人。得知他就是名闻遐迩的郑板桥时,又纷纷离座,上前请安,刮目相看。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意境全开。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如果你嫌这首诗的文字没有美感,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名头也不是白来的。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这一首《山中雪后》,你是否满意?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果然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眼中的雪不同于别人眼中的银装素裹、清新静谧,一句“雪花大如手”,再加上简单直白的嘲笑朋友不喝酒的诗名,想想不禁惹人发笑。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豪迈的人眼中景色也是豪迈的,值此雪景怎能不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

将雪花说成“大如手”,李白还有没过瘾,他还曾写过“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样的诗句。

梁实秋打趣地评这句诗:

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时。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

当然,诗仙李白也不是没有认真地描写过雪景:

清平乐·画堂晨起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这首词是李白晨起忽见雪花漫天飞舞,皓色茫茫,有感而作。从他的用词和描摹的景象来看,当时李白的心境定当极其开阔疏放,不知是否又是一首酒后诗。

赏了这么多雪景,

相信你对北京的初雪更加期盼了。

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

这句话真是妙哉。

大概,一下雪,每个人都成了诗人。

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

古典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诗词年代》

本书对22位唐宋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重新梳理,通过写人、叙事、述史、析文、言情、说理、立意,脉络清晰娓娓道来。

内容简介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两座巅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宋朝的柔风吹就了宋词的韵味。理性与感性,言志与抒情,意境与意绪……两种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古典韵律文学中最为纯美的二重奏,让人心旷神怡,令人如痴如醉。

本书以史事为蓝本,以诗文为佐证,以奇思妙理为笔,以浓情旷怀为墨,酣畅淋漓而又明晓畅达地绘制出二十二位唐宋诗词名家的生命轨迹和命运蓝图。

心动价购买《诗词年代》

请复制以下字符后打开手机淘宝

到北京日报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

¥UyMw0gfTj03¥

您还可以登录亚马逊、京东、当当三大网站

优惠购买

编辑:曹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zy/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