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治疗咳嗽,就一定是大医
(注:这是结合熊继柏个人经验总结的) 一、咳嗽的辨治要领 主要有两点:一辨外感、内伤;二辨咳嗽之兼证。 (一)辨外感、内伤 1.外感咳嗽 临床的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寒、风热、风燥三种。在辨风寒、风热、风燥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是否是外感咳嗽。辨是否是外感咳嗽有两个要点:第一,看咳嗽发病的时间长短,如发病时间为几天或半个月,多为外感,若发病时间为半年、几年,肯定属内伤。第二,看有无表证,所谓表证,就是有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等症状。确定为外感咳嗽后,再辨是风寒、风热或是风燥。 (1)风寒咳嗽 症状:除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外,必有寒的表现,如口不渴,咽喉痒,咳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轻者用止嗽散。“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是风寒咳嗽重证,恶寒明显,咳痰稀白而多,往往是外寒与内饮相结合,治以小青龙汤。若出现以下几点就可使用小青龙汤:①咳嗽痰多;②痰色稀白;③恶寒明显;④咳而呕或喘;⑤舌苔白滑或白腻。 (2)风热咳嗽 症状:仍有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等表证,但恶寒较轻,喉中痒而干,甚至咽痛,口渴,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轻者用桑菊饮。若咳甚,则用止嗽散加连翘、芦根、薄荷、枇杷叶。 (3)风燥咳嗽 症状:除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外,兼咽干,口干,咳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或咳而无痰。 治疗:方用桑杏汤。桑菊饮亦可,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间长,半年以上,甚至多年;第二,无表证。也有内伤咳嗽因外感而诱发的,那仅仅是开始时稍有感冒症状。常见的内伤咳嗽有痰饮咳嗽、肝火咳嗽以及阴虚咳嗽三种。 (1)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主要是因痰饮作祟,稍受风寒或饮食不慎即可触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痰多。临床可见两证:一是痰湿(寒饮)咳嗽;一是痰热咳嗽。 ①痰湿(寒饮)咳嗽 症状:咳嗽多痰,痰白而稀,胸闷,甚则气喘,口不渴,背部畏冷,遇冷则咳甚,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滑。 治疗: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寒饮较重,则用小青龙汤。 ②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多痰,痰色黄稠,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 治疗:方用小陷胸汤或清金化痰汤。 (2)肝火咳嗽 症状:咳嗽而呛,咳则连声为特点,甚则咳血,或痰带血丝,胸胁胀痛,烦热口苦,面红目赤。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若出现咳血者,用咳血方治疗。 (3)阴虚咳嗽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咽干,鼻干,还兼手足心热、午后烦热等阴虚表现,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用沙参麦冬汤。“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若阴虚咳嗽而兼有气虚症状者,用清燥救肺汤。 (二)辨咳嗽之兼证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可影响肺而引起咳嗽,肺咳亦可影响五脏六腑而出现不同的兼证表现。《素问·咳论》中讲到了五脏六腑的咳,但临床并不是五脏六腑都易发生咳嗽,常见的咳嗽是前8种。 1.肝咳 症状特点: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胠即胁下,满即胀。因肝之经脉布于两胁,肝气失疏,故两胁下胀痛。 治疗:可在用治咳嗽的主方前提下,合用四逆散。朱丹溪论及治肝咳时说:“咳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白芥子之类。” 2.肾咳 症状特点: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在中医理论中,五液分属五脏,其中涎属脾,唾属肾,咳涎究竟是肾咳还是脾咳?此处的涎是指稀白痰涎,若患者咳涎味淡,属脾;若咳涎味咸,则属肾,乃肾之水饮为患。 治疗:轻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重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 (冯某,女,80岁,92年农历3月就诊。诉91年冬月患咳嗽,兼气喘,已病5个月不愈,且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时每有小便遗出,伴畏寒肢冷,两足浮肿,腰背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服药10剂后,患者遗尿已止,咳嗽大减,已能平卧。继以肾气丸加五味子,再服15剂,患者痊愈。) 3.胃咳 症状特点:咳而呕。 《素问·咳论》说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张仲景亦说咳嗽是因“形寒寒饮”,此二者均说明外受寒邪(伤肺)、内伤寒饮(伤胃)是咳嗽的病因,而伤肺、伤胃是咳嗽的结果。因此,除咳嗽外,常常可见呕吐,小儿咳嗽更是如此。《素问·咳论》中还提到:“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长虫即蛔虫,古代的卫生条件与现代相差很远,当时的肠道蛔虫很普遍,故呕甚则长虫出,而现代已很少见。 治疗:一要治肺,二要治胃。方用苏杏二陈汤。 4.胆咳 症状特点:咳呕胆汁。即呕吐苦水,兼口苦、苔黄腻。 治疗:方用小柴胡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柴芩温胆汤亦可。 5.大肠咳 症状特点:咳而遗屎。多见于老人、虚人,因久病虚弱、年老体弱而元气不固所致。 治疗:治咳同时加赤石脂禹余粮汤或桃花汤。 6.小肠咳 症状特点:咳而失气。兼见虚弱,乏力,呼吸气短,言语低微等气虚下陷的表现。 治疗:方用麦味益气汤,即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7.膀胱咳 症状特点:咳而遗溺。常见于孕妇及产后,老人亦可见,因肾气不固或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治疗:根据患者的小便多与不多,畅与不畅辨清虚实用药。若咳而遗溺,但小便不利,是膀胱气化不利,方用春泽汤;若咳而遗溺,但小便量多,夜尿多,是肾气不固,方用缩泉丸。(另·朱进忠经验: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通过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产后之妇女,除咳嗽遗尿外,往往兼有头晕乏力,胸满心烦,心悸气短,脉弦滑无力等症,而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偶读方隅所著《医林绳墨》小便不禁条,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当归、白术、柴胡、黄芩。”才始有所悟。再细读《素问》:“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句,才使我茅塞顿开。乃拟:柴胡、当归、白芍、麦冬、党参、五味子、半夏、陈皮、青皮、紫菀、黄芩各9克,方一首,作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的方剂,试用于临床常效如桴鼓。 病案:郑某,女,30岁。产后两个月来,咳嗽遗尿,久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审其脉证,见其面色苍白,言语无力,心悸气短,胸满心烦,口干,脉虚而弦滑。综其脉证,诊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予上方2剂症减,6剂愈。久而久之,虽见效者甚多,然无效者亦不少。 例如:唐某,男,64岁。前医屡用上方无效,询治于朱老。审其脉证,除咳而遗尿外,肺与三焦之证不见,面色微黑,腰酸背痛,小腹憋胀,排尿不畅,时而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尺脉反较寸脉为大。反复思考,正如《素问》所述之肾咳,乃拟八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以培补肾气,果然2剂症减轻,10剂愈。) 8.三焦咳 症状特点: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乃三焦气机滞塞所致,因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故腹满不欲食饮实为中焦脾胃运转不利。 治疗:应健脾胃、助消化、疏通中焦气机,方用五味异功散加厚朴、三仙(神曲、山楂、炒麦芽)。(类似于保和丸治疗的咳嗽,食积咳嗽) 9.脾咳 特点:咳嗽伴气短,痰多稀白,兼食少体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等,系脾肺气虚的咳嗽。常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 10.肺咳 特点: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并“烦心胸满”。 由于寒邪闭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则上逆而为咳为喘,甚则肺络损伤而唾血。 ①肺咳外寒内饮,用宣肺散寒化饮法,小青龙汤。 ②肺咳而甚则唾血者,千金苇茎汤或桑杏汤。 11.心咳 特点:“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治疗:桔梗汤合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 例:陈某,男,48岁,咳嗽月余,咳剧,咳时痰粘极不易出,其色黄稠,并见胸中闷胀,每咳则胸中疼痛,咽中热痛,伴口苦,咽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小陷胸汤合桔梗汤加杏仁贝母,十剂而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zy/12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耒阳人经常用的偏方出事了儿子用它给母亲
- 下一篇文章: 咳嗽感冒老不好,养肺清燥是关键5道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