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性味归经理论
一、四气即四性《黄帝内经》曾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从西医的角度看,人吃食物,吃的是食物的食物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而中医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我们吃饭,吃的不止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阴),更是食物中所蕴含的天地五行之气(阳)。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阳主阴从。所以中医认为,食物的性与味(阳)远远比食物的营养成分(阴)更重要。对于西医营养学的批评,我曾在《闲扯营养学及科学与中西医等等》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找来看看。在此文章中,我选一小节给大家看看,这样大家很快就能明白西医营养学与中医的四气五味学说孰优孰劣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一杯冰冻牛奶与一杯温热牛奶的营养成分能有什么区别呢?应当是毫无区别吧?同样道理,一杯温热的水与一杯冰水的营养成分也不会有什么差异。不过,如果你在一个女人生理期间,给她一杯温热的牛奶或水,相信她一定会对你非常感激。反之,如果你让她喝一杯冰牛奶或冰水,估计她很快就会把你的祖宗八代都问候一遍!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医的营养学,即四气五味学说。1、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它反映药物或食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寒凉性药物或食物,即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或食物,即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有些药物或食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如狗肉大热,螃蟹大寒。平时我们喜欢把食物,药物分为寒,凉,平,温,热。从阴阳角度看,所谓寒,其实就是阴的成分很多,阳的成分很少。凉,其实就是阴的成分比阳的成分稍多。因此,凡是寒或凉的食物,药物都是滋阴的,补阴的。反过来,凡是温,热的食物都是补气,补阳为主的。所谓性平,其实就是药物,食物中的阴阳相对平衡。因此它们都是平补的,也即阴阳双补的,但是其补阳的效果不如温热的药物或食物,滋阴的效果不如寒、凉的药物或食物。2、四气的指导意义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或食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比如身上长了很多痱子,我们可以吃点苦瓜或苦瓜榨汁擦患处,受寒拉肚子,可喝点姜糖水。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我刚学习中医时,曾经自己咳嗽一个多月才治好。原因就是如果喝姜糖水,那么晚上咳嗽会减轻,但白天咳嗽又会加重。如果喝川贝枇杷露,则白天咳嗽缓解,晚上加重。后来自己尝试用姜,蒜头,枇杷叶一同煮水喝,寒热共治才总算解决了问题。对于食物的属性,我们需要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食物太多了,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住。那么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帮助大家来判定食物的属性呢?这个还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下面我来分享给大家。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食物的颜色、味道、生长环境、地理位置、生长季节几个方面来判定: A、首先,从颜色上看 绿色植物与地面近距离接近,吸收地面湿气,故而性偏寒,如绿豆、绿色蔬菜等。颜色偏红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枣、石榴等,虽与地面接近生长,但果实被阳光长期照射,故而性偏热。 B、从味道上来看 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多,所以性热,如大蒜、石榴等。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等。 C、从生长环境来看 水生植物偏寒或凉,如藕、海带、紫菜等。而一些长在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由于长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较少,故而性平或温或热。 D、生长的地理位置 背阴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湿气重,很少见到阳光,故而性偏寒或湿,比如蘑菇、木耳等。 而一些生长在高空中的食物,或东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于接受光热比较充足,故而性偏温或热。 比如要人参生长在寒冷的东北,它必须适应那里的酷寒气候,所以它性热。 E、在夏季生长的食物,接收的雨水较多,故而性寒,如西瓜、黄瓜、山竹、香蕉等。 比如梨子长在秋天,秋天对应肺,所以它有润肺的作用。肺为娇脏,所以它不寒不热,只是稍微有点凉。 F、判断肉类的寒热属性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借助于《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叫做“阴静阳燥”。 也就是说,动物类食物,喜欢活动的、能够飞翔的都属阳,散养的属阳,比如羊肉、鸡以及各种飞禽。喜欢静的、圈养的属阴,比如螃蟹、甲鱼、猪肉等。 陆地上跑的动物,它们的肉基本上都是热性的,比如牛肉、羊肉、鸡肉、狗肉、兔肉、鹿肉等。 猪肉比较例外,它是凉性的。这就是因为猪喜欢趴着不动。 飞禽类基本上也都是热的,因为它要是不动的话根本飞不起来。而且飞行的速度快,需要很大的体力,所以飞禽的热性比陆地上跑的牛羊肉都高,山珍都是大热之性。 在水中始终不停的游动的都是温性或热性的,如鳝鱼、泥鳅、带鱼、虾都是温性的。 不爱动、动的少的,如墨鱼、鱿鱼、蛤蜊、螃蟹、龟、鳖、海参——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凉或寒的。 民间一直有“男虾女蟹”之说,其背后隐含的原理其实就是虾壮阳、蟹滋阴。温的东西必然补阳,寒的东西必然滋阴,越寒越滋阴,比如甘蔗号称补血之王,就与它大寒有关。 G、按食物含水分的多少(水火)来分。 阳主火,阴主水。含水分多的食物偏阴,干燥的、晒干的食物则更偏阳。同样是萝卜,白萝卜水分多,胡萝卜比较干,所以白萝卜属阴,胡萝卜属阳。同一种食物,鲜品比干品偏阴。新鲜的香菇属阴,晒干的香菇属阳。 H、按食物的味道来分(按升降沉浮来分) 阳主升浮,阴主沉降。“升降沉浮”是中医描述药物作用的术语,沉降是往下走,向内收敛,可以滋阴、降火、清热、通便;升浮是向上走,向外升发,可以升阳、提神、发汗、散寒。这些作用跟食物的味道有关系。 一般味道辛香、麻、辣、甜的,就有升浮(往上走)作用;而味道咸、酸、酸甜或者苦涩的,有沉降(往下走)作用。 当然,上面说的仅仅是一般的规律罢了。 大家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记熟一些主要的食物的属性即可。 如何去判定自己是不是适合吃某一样食物的方法。主要的参考如下: A、观察自己食用后会不会拉肚子,如果拉肚子说明你不适合吃,或需要在烹调时加一些姜、蒜头等来中和其寒性; B、观察自己食用后大便是否粘马桶。如果粘马桶,则需要烹调时加一些姜,花椒等中和一下或者干脆少食用一点; C、观察自己食用后会不会有口干舌燥、上火甚至失眠等情况出现。如有,则需要想办法中和一下或干脆不吃; D、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不是与长期食用某一类型的食物有关系。比如有的人长期喜欢辛辣食物,而自己很容易长痘痘,狐臭、月经量少,容易失眠,脾气大等等。那么就需要改变这种生活习性了; 我以前一个朋友,一家人特别喜欢吃薯片、饼干、薯条等经过脱水处理的食物。结果几年下来,当妈妈的大冷天,需要脚板心贴在墙壁才能睡觉。当女儿的14、5岁了还没身体发育。 为什么呢?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薯片、饼干、薯条、方便面、油炸食物、烧烤食物、辛辣食物都是伤阴的。当妈妈的症状,用中医说是“五心烦热”,即阴虚非常严重的情况。当女儿的月经迟迟不来,也是因为阴虚,血为阴,气为阳。 中医有句话,大家要牢记:寒凉绝种,烧烤毁容。意思是寒凉的东西吃多了会伤五脏六腑,影响生育。烧烤食物吃多了,人体内热毒太多,会长痘痘,这就是毁容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偶尔吃点烧烤问题不大的。吃完烧烤后,喝点绿茶中和一下即可。绿茶性寒凉,正好中和热毒。 至于如何在烹调中改变食物的属性,中和食物的属性,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里予以详细说明,在此暂时略过不提。 我在此强调一下,这个表也未必非常准确。因为同一食物,各种书籍对它的属性归类很多时候都不一致的。总之,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到底适合自己与否,由我们自己的肚子来决定吧! 最后还要敲一下黑板:食物的寒凉温热平,不仅仅是指其属性,也对应其物理温度。比如榴莲大热,寒性痛经,便秘的人非常适合吃。但如果你把它放入冰箱冻了一二个小时再取出来食用,那就未必适合那些体寒的朋友食用了。 如果你弄懂了食物的基本属性,你就知道怎么吃东西了。当我们身体出现阴阳失衡的时候,吃点什么心中有数了。比如风寒感冒了,身体寒气多了,那么赶紧喝生姜红糖水这样热性的食物来驱寒。平常阳虚的人就要适当多吃温热食物,阴虚的人就要适当多吃寒凉的食物。如果是阴阳两虚,那就尽量多吃性平的食物或通过烹调方式来改变食物的属性。 二、五味 1、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或食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但长期以来,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惯上称五味。 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A、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辣椒也是辛辣之物,所以血虚阴虚严重的人一定要慎吃。很多女人体内湿气重,所以特别喜欢吃辛辣烘烤食物,结果吃到自己月经越来越少,睡眠越来越差。 B、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益和中的作用。 一般治疗虚证的药物,如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举个例子,肝不好的人脾气急。此时如果多让他适当吃点巧克力之类的甜食,就可以慢慢改善其性急的问题。这就是“甘能缓急”。 再比如红枣吃多了就容易生湿气。其实很多补血的温性食物,如樱桃、红枣,南瓜等,对于脾胃正常的人都非常好。可是对于脾胃虚弱者来说,它们可能就反面难以消化而生湿。 所以我时常说,世间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不是适合自己。 C、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体内病邪很厉害,就不要先急于吃太多醋黑豆,以免影响病邪的排出。 如果一个人总是失眠,我们就可以让他适当多吃酸。因为酸能收敛能降,而失眠正好是阳气不能下降,不能入阴。 D、苦:能泄、能燥、能坚。 这方面我不准备详细讲解了,因为不大好理解。所以在此暂时略过,以后有机会再讲解吧! E、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结节)、痰核的海带、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临床案例中,有不少吃海带,牡蛎把结节吃没了的案例。其原理就是咸能软坚。咸的东西能软化结节等坚硬的东西。 F、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酸与涩的功效类似,都是收敛下降的作用,故同归于肝。 G、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玉米须等。我们常说淡得发甜,所以中医把淡与甘都归于入脾。 三、归经 1、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药物作用于什么经络脏腑。 2、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这里在此略过,不再讲述,否则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了。 3、归经的确定依据 A、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比如黑豆,其形状似肾,故入肾经。其色黑,故入肾经。 比如姜,其色黄,故入脾经,其味辛辣,故入肺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姜糖水久煮,其性则偏向于驱脾胃之寒。如不久煮,则偏向于驱肺寒。 B、药物疗效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zy/17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煮小米粥,千万别直接用水煮大厨教你3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