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翠
枇杷晚翠, 梧桐早凋。 桃小香摄 小雪那天,我在隔壁小区,看到开了花的枇杷树。 回家写小雪节气文章,无意中,翻到徐铉写江南小雪日的那首诗:“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闲适、散淡的诗句,略带着一丝寂寥的情绪。不知怎么的,忽然就想到路边那几株开了花的枇杷树。 再次路过那个小区,那些枇杷树上,已经结出小小的青果了。 枇杷是南国很常见的一种果树,也常被用作庭院的景观树。但奇怪的是,我却很少注意到枇杷花。 汪曾祺写过枇杷花,他在文中写道: “(枇杷)头年的冬天就开始着花。花冠淡黄白色,外披锈色的长毛,远看只是毛乎乎的一个疙瘩,极不起眼,甚至根本不像是花,不注意是不会发现的。” 桃小香摄 “(枇杷花)不像桃花李花喊着叫着要人来瞧。” 黄白色的枇杷花,本来不至于那么不起眼,只是因为,它的花萼上密生着锈色的茸毛,本就易掉的小花瓣以及黄蕊,夹在杂乱的茸毛中,很容易被看成初生的叶芽。 汪曾祺的这篇文章,名字就叫《枇杷晚翠》。 晚翠一词,来自南朝周兴嗣《千字文》里的句子:“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这四句诗,是很美的四幅风景画。 水停之处称为渠,此处指水塘。的历,指花开得光彩灿烂。园是园圃,莽是草木茂盛、莽莽苍苍的样子。 夏天池里的荷花开得光润鲜艳,春天园中的草木抽出条条嫩枝。枇杷到了岁晚还是苍翠欲滴,梧桐刚刚交秋,就早早地凋谢了。 桃小香摄 在植物学上,属蔷薇科常绿的小乔木。 蔷薇科是个大科,有属余种。这一科有很多著名的水果,枇杷、苹果、桃、李、梨、梅、杏、樱桃、山楂,等等。许多树种,也都是重要的观赏植物。 尽管枇杷的花不如桃、李、梅、杏那么突出,但古人却对它另眼看待。 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召集群臣诵诗作赋,作为掌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令就吟道:“枇杷橘栗桃李梅”,将枇杷排在果品中第一位。 清人陈淏在《花镜》中说: “(枇杷)枝条婆娑,凌冬不凋,秋发细蕊成毬,冬开白花,来春结子,至夏成熟,满树皆金,其味甘美……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惟枇杷。” 所谓四时之气,指的是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献佳果,一众果木中,只有枇杷四季可赏。 尤其是它的叶子,所谓晚翠,说的也是它的叶子。 岁晚时寒,众木凋零,只有枇杷叶青碧蓊郁,临霜而不失色,有君子气质。 枇杷叶是枇杷膏与青草茶的主要原料。古代隐居的人,没有茶叶,就用枇杷叶煮青草茶,烧焦枣茶,炒大麦煮麦香茶,可润肺止咳、止渴、和胃。 实际上,枇杷的得名,也来自这枇杷叶。 中国的很多弹拨乐器,是西域传进来的,其中就有琵琶。《说文解字》说:“琵琶本作枇杷”。《释名》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为“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人们将它命名为“批把”,因“批把”是木头制成,故写作“枇杷”。 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乐器繁多,便将之归为琴、瑟一类,叫做琵琶。 因枇杷叶酷似乐器“枇杷”,而当时这种果树在各地的叫法又不统一,原本属于乐器名的“枇杷”,便送给这种果树做名字。 有些文人则不以为然。 反正都是形似,将枇杷混同于琵琶也不是什么大错。唐朝诗人王建,便有一首写给才女薛涛的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 从王建诗中我们得知,薛涛的家门口,种的正是一株枇杷树。 杨万里有一首诗,称枇杷“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这两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枇杷叶子长得像长耳,二是说枇杷多实,硕果满枝。 枇杷叶是锯齿形的,上面有一层茸毛,长长的,萌萌的,看上去确实有点像驴耳,甚是可爱。粤人称之为无忧扇,也有一种童稚。它是很多画家的题材。 沈周画的枇杷叶干净纯粹,不声不响,有静气。金农画枇杷叶,叶络历历在目,像刚学画稚童的手笔,笨笨的,拙拙的,笨拙中有真趣。 张大千的枇杷叶,像芭蕉,又像鸡毛,带着一点喜气。 吴昌硕画枇杷叶像毛毛虫。虚谷的《枇杷立轴》,画的枇杷枝叶蓬乱纷纷向上,怎么看都带些“峥嵘之气”或者怒气。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他是写给心爱的亡妻的。笔触极为清淡,悲伤缱绻之情却难以言表。年少时读《项脊轩志》,很为他伤感。遇到归有光,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江南枇杷是有福气的。 可惜那位女人,未到晚翠,便早凋了。 (图片丨桃小香)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zy/17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成都东部新区的枇杷熟透了采摘攻略送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