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最好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055703496631&wfr=spider&for=pc

慢性鼻炎多由伤风之后,余邪留于肺经,肺气不清,缠绵不愈而成。其症鼻塞流涕,左右交替,涕色或黄或白,涕质时稠时稀,鼻孔干燥,前额痛胀,平时容易伤风,伤风期症状加重。中医属“鼻渊”范畴。余治此症,悉以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合甘桔汤(甘草、桔梗),加黄芩、桑白皮、麦冬、枇杷叶宣通壅滞,清解肺热。口不渴,去麦冬;口干甚而舌苔黄,加芦根、生石膏;头额昏胀,加桑叶、杭菊;涕中带血,加黑山栀、炒丹皮、茅花;涕味腥臭,加鱼腥草。一般服药30剂,即可痊愈。

若鼻流黄浊涕如脓,其味腥臭,嗅觉减退,头痛脑胀,为胆热移于脑所致,俗称“脑漏”,可服《医宗金鉴》藿香丸(今名“藿胆丸”)清其胆热,每次5g,1日3次,温开水送下,连服半年,可望根治。

有的患者,兼有头昏眼花,精神不振,容易疲劳,为病久中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需合入补中益气汤服之。

慢性鼻炎兼鼻息肉(鼻痔)者,是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内服辛夷散6g,1日3次,外用王旭高先生“鼻痔验方”,以硼砂10g,雄黄3g,冰片0.3g,共研细末,抹鼻,1日3~4次。有的病例,只须外治,亦能消退。

慢性鼻炎兼有“囊肿”(“痰包”)者,亦以苍耳子散加味治效。如一王姓患者,男,17岁,鼻塞流涕,或黄或白,有时带血,其味腥臭,病已2年,医院诊为“慢性鼻炎”,又摄片断为“右上额窦腔内囊肿”。平时容易伤风口干,脉舌如常。按风热郁于肺经论治,方选清肺宣壅之苍耳子散合甘桔汤加味。药用:苍耳子10g,辛夷6g,白芷5g,薄荷(后下)5g,生甘草3g,桔梗5g,桑白皮10g,黄芩6g,枇杷叶(去毛)10片,丹皮6g,鱼腥草10g。连服20剂,除有眉头部胀痛外,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原方加炒杭菊6g,服10剂,眉心部胀痛亦除,摄片复查,右上额窦腔内囊肿已消失。

鼻渊而兼鼻痔,容易发现,若兼囊肿,须经西医检查才能确诊。确诊后,须手术摘除,中医内服汤药亦能消散。

苍耳子散为治鼻渊之主方,俾肺热得清,壅滞得通,故不仅鼻渊告愈,而且囊肿亦随之消失。所谓正本清源,源清则流自洁是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单书健、陈子华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8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田道法诊治过敏性鼻炎经验方

田道法教授认为变应性鼻炎主虚寒者为多,根据益气温阳活血法则,组成益气止鼽汤,应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实践,获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益气止鼽汤的基本组成为:黄芪30g,柴胡5g,黄芩10g,丹皮12g,辛夷12g,细辛10g,乌梅10g,锁阳10g,炙甘草5g。

一、病因

《素问·宣明五气论》谓“五气所病……肾为欠,为涕”;《诸病源候论》曰“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备急千金要方》认为系“脑冷肾寒”所致;《圣济总录》指出“肺脏感寒,寒气上达”为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说“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则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类证治裁》坚持“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

肺主气,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本源,肺之阴津需要脾气运化水谷精微以填充,肺气充沛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而气之根又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源,卫气易于耗散,风邪乘虚而入即可诱发本病。总体来看,鼻鼽的病机主要是因脏腑功能虚损在先(禀赋不足),继因感受风寒而引发,是由正虚与邪侵共同作用所致。

正虚集中表现为肺、脾、肾三脏气阳虚衰。“气虚即阳虚,阳虚则五内不暖而无寒生寒”(《景岳全书·传忠录·辨丹溪》)。虚寒之体感受外邪,则邪易从寒化,留滞鼻窍而为病。随着病情的发展,鼻鼽长时不愈,肺气失宣日久,则导致气机受阻,血、津运行不畅,以致气滞津凝而血瘀。

二、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辛夷、细辛性辛温,温散风寒,兼通鼻窍,共为臣药;黄芩性寒能清寒邪久郁所化之火,兼能防止方中辛燥之药伤肺,柴胡能发越上焦郁火,且辛甘化阴而滋养营阴,锁阳温肾阳,乌梅收敛肺气,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全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疏风、标本兼顾之功效。临证之际,还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于谨守益气温阳活血治疗法则的同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精神,以此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加减化裁。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扶阳名家治验良方》,赵丹丹、王发渭、魏素丽、杨建宇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年12月。

祝谌予运用“过敏煎”诊治过敏性疾病

祝谌予先生自创过敏煎治疗各种过敏症,运用于临床数十年,疗效颇为满意,经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本方确有抗过敏作用。过敏煎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克组成。

方中银柴胡味甘苦性凉,清热凉血;防风味辛甘性温,祛风胜湿;乌梅味酸性平,收敛生津,《本经》谓“主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生津,滋肾涩精,《别录》谓“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四药配合,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收者顾其本,散者怯其邪,故对过敏性疾患有良效。

祝老临床治疗各种过敏症(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取上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风热者加菊花、蝉衣、银花、薄荷;血热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者加连翘、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

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

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

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冷空气过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过敏煎用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若皮肤刺痒者可用药渣浓煎外洗,以增强疗效。

病案举例一

徐某,男,24岁。年1月30日初诊。主诉:哮喘20年,经常反复发作,医院过敏试验阳性,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异丙嗪、扑尔敏等西药罔效。每逢感冒后发作频繁,咳喘不能平卧。胸透两肺未见异常。近1月来,咳嗽气喘,胸闷憋气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滑小数。证属痰湿中阻,肺失宣降。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银柴胡、乌梅、防风、五味子、杏仁、百部、沙参各10克,葶苈子15克,甘草3克。6剂后,咳喘减轻,胸胁舒适,余症好转。效不更方,原方3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10克,1日2~3次,每次1丸。服完后,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案举例二

王某,男,26岁。年1月15日初诊。全身刺痒2年余,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诊时剌痒难忍,晚上加剧,划痕后2分钟起条状荨麻疹,色红,突出皮肤,伴见脘腹疼痛,时轻时剧。舌苔薄白,脉细数小弦。证属血燥受风。处方:银柴胡、乌梅、荆芥、丹皮、白蒺藜各10克,五味子、防风各12克,炙甘草、红花各6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5克。12剂,水煎,早晚各1服。药渣以水5斤浓煎,每晚洗浴,6天后症状基本控制,12日后告愈。

病案举例三

魏某,男,26岁。年12月14日诊。患冷空气过敏症2月,遇冷空气后全身刺痒,面部、手背、耳廓等皮肤发硬变厚,色红,早晚加剧,得温或在室内症状自减。诊时斑疹色红、质硬,状如云片,大小不等,大者10×10厘米,小者如米粒,心烦不安,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风邪袭表,血滞寒凝。处方:银柴胡、五味子、乌梅各10克,防风、党参、地肤子各15克,桂枝、白芍各12克,红花、炙甘草、荆芥各6克。每日1剂,早晚服,药渣浓煎,晚上洗浴。6日后瘙痒明显减轻,斑疹基本消失,食欲已启,又原方3剂,隔日服以巩固疗效。2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版权声明:本文选摘自《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吴大真、乔模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年1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as/1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