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退烧后的中医调养
“阳康后”,烧退了、嗓子不疼了、不咳了、咽拭子核酸转阴了,是否代表新冠感染痊愈了?新冠感染后期如何进行中医调养以尽快康复? 温热病、瘟疫后期病机转化的理论 瘟疫则是感受疫疠之邪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来势迅猛。吴伟教授在年3月基于中医瘟疫火热病机理论,提出新冠病毒肺炎基本病机是火热与疫毒,梳理了明清时期温病大家提出的瘟疫3个基本类型:湿热疫、温热疫、暑热疫,并总结瘟疫的特点: (1)急性起病; (2)传染性强; (3)以火热病机为主,兼有湿邪、毒邪; (4)六气皆可火化,寒邪入里或湿邪内郁均易化火蕴毒,火与毒邪常夹攻多系统脏腑; (5)可不按一般温病传变规律,病情可顷刻之间转为重症、危重症,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甚则暴病暴死。 临床上,部分“阳康”患者咳嗽、反复发热甚至“复阳”、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多汗等,可能是余邪未清、“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热邪伤阴、气阴两虚的表现。从现代医学认识,“阳康后”患者可能在上呼吸道的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但是病毒可能入肺,或者混合细菌感染,导致“大白肺”、呼吸衰竭;或者引发心肌炎症和多系统的免疫反应,甚至暴发性心肌炎、循环系统衰竭。一般地,病毒感染者罹患心肌炎,一般不是在病毒感染的“发高烧”、“刀割喉”的高峰期,而是在病毒感染2周后,一个月之内。 鉴于温热病、瘟疫之邪易灼伤津液、耗损阴分,“阳康后”在两周至一个月内,都要注意养阴清热,益气健脾补肺等中医药调养。 温热病后期养阴清热方剂 1.养阴清热方 主治: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入眠。 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5g,天花粉15g,知母10g,玉竹15g,生甘草6g,生地黄15g。 2.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主治: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 组成:沙参20g,玉竹20g,生甘草6g,冬桑叶10g,麦冬15g,炒扁豆30g,花粉15g。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主治: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欲饮,气短神疲。 组成: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4.增液汤(《温病条辨》) 主治: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 组成: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 温热病后期益气养阴方剂 1.益气养阴方 主治:乏力,易疲倦,汗多,口干欲饮。 组成:太子参20g,麦冬15g,五指毛桃30g,天冬10g,茯苓15g,生甘草6g,生白术10g,糯稻根20g,浮小麦30g。 2.生脉散(《医学启源》) 主治: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组成:太子参20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 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主治: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 组成:桑叶10g,石膏30g,甘草6g,火麻仁20g,阿胶10g(烊),枇杷叶10g,麦门冬10g,太子参15g、杏仁10g。 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食欲差,便稀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0g,怀山药30g,莲子肉30g,炒薏苡仁20g,砂仁6g(后下),桔梗6g,白扁豆20g,炙甘草6g。 以上方剂,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日煎一剂,连续服用5-7天。 温热病后期药膳方 药食同源是中医调养的重要理论和手段。本地尤其崇尚药膳调养,其中以凉茶和养生老火汤最具代表性。新冠感染退烧后患者的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推荐食谱如下: 1.参麦清鸡汤:西洋参15g、麦冬15g、生姜3片、大枣3枚,鸡肉(或瘦肉、排骨)g。 2.参麦百合汤:太子参15g、麦冬15g、百合30g、生姜3片,鸡肉(或瘦肉、排骨)g。 3.石斛桂圆参汤:西洋参15g、石斛15g、桂圆肉5粒、生姜3片,煲鸡肉(或瘦肉、排骨)g。 4.淮山陈皮汤:鲜淮山g、陈皮3g、生姜3片,鸡肉(或瘦肉、排骨)g。 5.白鸽绿豆汤:绿豆g、陈皮3g,白鸽1只,排骨克。 以上汤谱,根据个人喜好,任选一种;可以轮换炖煮,变换口味。 结语 退烧了、嗓子不疼了,咽喉部拭子阴性,并不代表新冠感染康复了。从中医角度看,康复阶段仍然需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营养和睡眠,服用养阴清热、健脾补肺的中药或药膳。 俗话说,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希望阳康后的朋友们善于调养身体,尽快恢复平常的“精气神”,恢复常态化的生活和工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as/19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里有5种养肺明星食材,最近要多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