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儿童流感来袭,厦中医专家开出预防治
北京看青春痘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0/9084445.html 天气一冷 流感这种病就来势汹汹 最近不少孩子都“中招”了! 年12月份以来 医院儿科门诊量几乎爆满 小儿呼吸道感染、感冒患者明显增多 厦门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期厦门市疫情监测系统报告的流感发病数、医院报告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比例、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和学校/幼托机构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数量均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现在流行的优势病毒株为乙型流感病毒,近1周以来甲型H1N1亚型病毒出现上升趋势,呈现甲型H1N1型和乙型流感混合流行的态势。 宝爸宝妈们也别太担心 这里有一份儿童防治流感宝典 一定要收藏好啦↓↓ 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应对儿童流感高峰为了应对流感高峰下儿科急诊暴涨的状态,厦门市中医医院(北医院)特组织儿科、呼吸科及感染专业专家,根据今冬气候特点、流感中医特征等,进行紧急研讨,拟定本地区儿童流感常见证型中医防治方案,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流感病情。 医院儿科专家介绍 年厦门地区儿童流感 有以下中医特征↓↓ 在临床症状方面,前驱期以发热、恶寒、乏力、咽痛为主,就诊症状以高热不退、咽痛、恶寒、咳嗽明显,部分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一部分患儿起病后发热迅速,且有难以退热、反复发热的特点,在热退后咳嗽明显。 总结此次季节性流感的中医证型 以“外寒内热”证为主 部分化热迅速部分夹有湿热 预防保健请这么做医院相关专家建议 儿童在流感高峰期的 日常防护应注意以下七点 1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食物,多饮水,多食易消化食物,保证充足睡眠。 4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5避免与感冒患儿一起玩耍,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到人群密集场所要佩戴口罩。 6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7发病后持续高热多于3天,伴有剧烈咳嗽,呼吸频率快,神志改变,严重呕吐、腹泻,合并肺炎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的患儿要及时就医。 对高危儿童预防上 儿科专家给出以下适用方建议 金银花6g、大青叶6g、薄荷3g、紫苏叶3g、生甘草3g ●适用人群:平素易患咽喉肿痛或与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开水冲泡,含漱或代茶饮。学龄前儿童减半。 对有积滞内热的儿童 中医院相关专家建议 广藿香6g、紫苏叶6g、金银花10g、生山楂10g、莱菔子10g、陈皮6g ●适用人群:平素夹食夹滞,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学龄前儿童减半。 治疗流感请这么做另外,厦门市中医医院(北医院)联合多学科专家联合将儿童流感分为以下几种症型,并列出治疗方案。 医院医务科特别强调 以下方案仅供参考 1 风热犯卫证●主症:发热,热势不高,恶风寒,头痛,身痛,咽痛,偶咳,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解表清热、清瘟解毒 ●药物组成:金银花9g、连翘12g、薄荷6g(后下)、紫苏叶6g、羌活6g、白芷6g、桔梗6g、牛蒡子9g、板蓝根9g、生甘草3g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6g、佩兰6g;咳嗽重加杏6g、炙枇杷叶9g;咽痛重加玄参9g。 2 热邪炽盛证●主症:高热不退,乏力头晕,咽痛,咳嗽、口渴喜饮,大便干燥,咽红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祛风清热,透邪解表 ●药物组成:柴胡6g、黄芩9g、羌活6g、重楼9g、连翘12g、贯众9g、芦根6g、射干6g、生地9g、玄参6g、桑叶9g、炒莱菔子9g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3g;持续高热加青蒿9g、丹皮6g;咳嗽阵作者加桑白皮9g、前胡9g。 3 热邪夹湿证●主症:发热不退,头痛,身痛、乏力头晕,或有咽痛,腹痛,恶心甚至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和胃止呕 ●药物组成:紫苏叶10g、藿香6g、竹茹6g、葛根6g、黄芩10g、黄连3g、焦神曲6g、甘草3g 注意:以上剂量为≧7岁儿童的剂量,3-7岁儿童服2/3量,1-3岁儿童服1/2量。 再次提醒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患儿如果出现精神差、食欲不好、头痛、呕吐、抽搐、呼吸困难或其他重症的表现,医院就诊,及时抗病毒和其他对症治疗,切勿盲目照方抓药,以免延误病情。 以上所有药方仅供参考 使用前最好还是咨询医生哦~ 祝大家远离流感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刘蓉通讯员:黄琳、李琪彬编辑:罗小州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jj/17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医吴震西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秘验方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