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会引起白癜风吗 http://m.39.net/news/a_6069874.html
重楼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名老中医之路

导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赵绍琴这位国医大师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老师汪逢春老先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学术上,能传道解惑,悉心纠正点评,在生活中,师徒生活也别有一番趣味。

医案

曾治一女患者,三十余岁;体丰多痰,咳嗽胸满,小便不爽,月余,入夜益甚,前医诊为癃闭,选用八正散之类,月余不效,且有增重之势。诊其脉濡软,按之沉涩,舌苔白腻滑润,此乃湿郁肺气不宣之象,极宜宣通肺气,以畅三焦,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药用苏叶、杏仁、荷梗各10克,五剂后诸恙若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便不利,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八正散,要看到真正的原因。巧用“宣畅三焦方法”也可治疗内科杂病。

因「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历五脏六腑」,又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温病,为湿热台邪,互相裹结,难解难分,且湿郁热盛,热蒸湿动,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水液运行受阻。遇湿热之证,按汪逢春老先生方法,每获良效。

升华:上方我采用的是汪老治疗湿温十法,其中,该法体现了展气机、畅三焦,辛开苦降,分消走泄,抓住了湿温的病机特点。

注意: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一些虽不是湿热病,但因脾虚、肝郁、食滞或其它原因,造成气机不畅,湿不得运,阻止于三焦,其舌苔多腻,脉见濡滑,也可用宣畅三焦法,行气化湿,辄取良效。

汪逢春“湿温病十法”

汪先生每日患者盈门,活人无算。对湿温伤寒尤有心得,誉为京都四大名医之一。我随汪老学习,结合自已临床体会,将汪老治疗湿温病的经验总结为十法,以体现其学术观点。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舌苔白腻而滑,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黄赤,湿热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法。

鲜佩兰5克(后下),鲜菖蒲5克,大豆卷10克,鲜藿香5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自蒺藜、姜竹茹各10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通草各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滑,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止呕。

佩兰叶1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新会皮3克,制半夏10克,苦桔梗、枳壳各6克,白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泥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鲜佩兰10克(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克,半夏曲1克,川黄连3克,大腹皮、佛手各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克(布包),焦麦芽10克,赤苓1克,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1克。后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

香豆豉1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苔黄垢厚,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克,杏仁10克,香豆豉1克(布包),山栀3克,炙杷叶1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枳壳3克,焦麦芽10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暑热偏多,湿邪略少,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细弦,用清解暑热,清宣化湿法。

薄荷细枝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炙杷叶各1克,白蒺藜10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荷叶1角,益元散1克,鲜西瓜翠衣30克。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目胀,胸闷周身酸楚,漾漾泛恶,苔白滑腻,大便不畅,小溲黄赤,辛香开郁以利三焦,苦以降热兼燥其湿,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杏仁各10克,黄芩1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克,白蔻仁克,赤苓、滑石各1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暑挟湿滞,互阻不化,小便艰涩,大便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腹胀矢气,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克,山栀、新会皮各5克,佛手片、槟榔、杏仁各10克,前胡6克,通草、煨姜各3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后两昧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药先服。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未净,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苔腻根黄厚,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4克,枳实3克,鲜杷叶1克,保和丸15克(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克,山楂炭、杏仁各10克,茵陈1克,白蔻仁末O.6克,生大黄末1克。后二味共研细,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进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多濡滑缓弱,用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克,丹皮6克,香青蒿4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跟韩、汪老的临床学习,奠定了我临床的基础。

京城名医小传

汪逢春先生(~),名朝甲,号风椿,苏州人,吴门望族也。悬壶北京五十年。先生博学多才,善书能文,勤学苦读,毅力过人。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先生之门。精究医学,焚膏继咎,三更不辍,泊卒业,复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壮岁游京,述职法曹。

先生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谓法古而不泥于古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先生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病,辄取奇效。

指点迷津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零年,我随先生学习,先生论病处方,每多撮录,兼参以己见,次日先生必亲自圈阅批点。关键之处,多浓笔重点。

如一次治一妇人妊娠三月,患疾喘咳,首方以苏子、莱菔子、杏仁、贝母、枇杷叶等宣肺化痰降逆之品。汪老看后批之日:“苏子降逆力强,胎儿受伤,甚则引起堕坠;莱菔子味辛性烈,弱人尚不可用,况孕妇乎?”

又一次,一猩红热病人,我处方中用了薄荷,汪老批之日;“温疹乃热郁于内,一涌即发,发则无以制止,方中何以还用薄荷?恐其不速耶?”并告诫道:“脉数有力,斑出深紫,高热心烦,咽红肿痛,皆是发出之极矣,切不可再行发之,只宜清气凉营,以缓其速。”

先生每于望朔之日,便令组织同砚小集,受课之余,互相研讨,凡《内》、《难》、《伤寒》、《金匮》等书,皆要求次第理查。且时于节假之日,携诸弟子,登北海琼岛,假揽翠轩(北海白塔之饭店),杯酒言欢,讲授诸书或共载一舟荡漾于太渣池(北海)中,师生同游,其乐无穷。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重楼排版/重楼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来源于《名老中医之路》,由重楼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bayea.com/ppyyd/17365.html